寒假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共1055支实践团队,1.6万余名学子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百年青春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实践主题,线上线下,就近就便,在全国各地走基层,到农村,入社区,通过理论宣讲、走访调研、挂职锻炼、科技助农、生态环保、爱心志愿、乡野课堂等形式开展多彩的寒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用川农青年的行动、奉献、担当、活力建功“十四五”。
强底色:学思践悟传承红色基因
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四川农业大学396支团队聚焦红色教育与传承,3798名学子于湖北、广州、新疆等全国多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政策宣讲、人物采访、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生动学习宣传传承红色精神,在实践中深入感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智慧和力量,在学懂弄通做实中不断坚定信仰。
“大家熟悉的赵一曼烈士的入党介绍人正是我的母校川农大的校友郑佑之烈士,作为一名宜宾人,我们要将英烈的红色革命基因代代传承”,在四川宜宾赵一曼纪念馆前,四川农业大学“青马燎原宣讲团”成员万艾琳返回家乡,义务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实地讲述了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川南农王”郑佑之等四川革命英烈的红色故事,并将川农大校史融入讲解,在传红宣讲的同时有效宣传川农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以理想信念塑造青年,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宝贵经验”……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的李浩然同学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向48名来自不同地区的高中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史教育学习课堂,“青春向党”实践队的15名成员分别前往各自家庭所在居委会,学习社区党建服务工作流程,在“理论学习+实地考察”的形式下,培养青年学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担当。
“1919年,邓小平就读于广安中学,作为先进青年的他加入了广安中学学生组建的广安学生爱国分会,与一些热血青年一起走上街头,声援五四”“这里是杭州皮市巷3号,100年前,浙江省的第一个青年团组织在此诞生。”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团委学生融媒体中心的“红蜻蜓——百年团史学习教育团”130名团员返回家乡,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前、浙江杭州皮市巷里等家乡红色地标进行打卡,向来往的游客们讲述着百年前的红色青年故事,并录制成微视频上传至抖音、B站等平台,浏览量破万。
增亮色:科技助农赋能乡村振兴
“我们希望能将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养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向技术人员推广,让农民们掌握更加高效的畜牧养殖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华人策略中心论坛的“‘畜’’势待法——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经营科普先锋”15名成员返回各自家乡的养殖产业区开展实践活动。团队联合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机构,搭建科技培训讲堂和技术指导服务站,推广川农大养殖科普丛书,希望将我校的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地方。
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知’江水育鸭先知实践队”实践队通过禽养殖人工智能技术,从健康评估和指标记录到建模分析、反馈调控的信息化闭环,助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30余名信工学子巧妙地利用网络技术打造鸭群健康监测、鸭群来源追溯、鸭群去向查证等平台,在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发展中展现川农大学子风貌。
“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春天开花的枇杷,种这枇杷就一年能够多挣好几万,以后的日子肯定过得和这枇杷一样甜!”石棉县丰乐乡种植春花枇杷果农每年每亩增收1万元,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巨大实惠。由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博士、硕士、本科生三个层次的30余人组成的“春花悦青春悦”团队,通过一对一技术指导和分发技术手册等方式在雅安市雨城区、石棉县丰乐乡、湖北赤壁等地方开展了“春花枇杷”新品种推广活动,为当地的果农和合作社送去实实在在的科技力量。
春花悦青春悦团队在品种推广中测量春花枇杷的花序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中,四川农业大学共计2241名本硕博学子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组建204支“爱农兴农乡村振兴服务团”,利用专业知识所学,将科学技术融入乡村振兴,充分展现了农业大学的三农情怀,在实践中增强青年人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添暖色:爱心支教温暖冬日童心
“希望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可以越来越高,孩子们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四川农业大学147支实践团队,1819名学子为奋斗同一个目标,投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乡镇等地,通过耕读文化传承、生命教育、益智教育等形式,积极向更多孩子普及多方面的课外知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寄生虫是什么吗?当寄生虫侵入我们人体会引发出很多疾病......”生动有趣的寄生虫疾病预防及危害课堂由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情满杏坛·‘医’蕴华光支教团 ”成员向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在16天的爱心支教活动中,100名成员结合“线上学习社区+线下教育基地”的方式,聚焦当下社会热点,组织开展“中国大事记”、“谨防电信诈骗”等主题班会活动,有效填补素质教育、生涯教育空缺,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
“现在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我们团队以儿童为切入点,采用‘送教上门’和‘趣味课堂’的形式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精准教育帮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针对特殊儿童不同需求开展‘一对一’优质关爱,并依托社会工作等专业优势形成可推广的‘社工+高校志愿者+儿童’发展理论。”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的“社工助童,筑梦未来”实践团队长介绍道。团队45名成员赴四川省川西听力康复中心、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等4地,运用儿童优势视角,开展针对性具体活动,挖掘儿童潜能,激发培育其内生动力。
在成都市晨艺关爱中心,来自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志愿者胡秦瑞尧通过亲子互动、情景科普的方式为小儿麻痹症、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动症等“特殊”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科普宣讲,为他们宣传不同体质的儿童适宜的饮食方式,并提供了详细清晰的食物推荐手册,希望用科学呵护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又来自全国各地的206名团队成员组成的食品学院“FSAN—朝暮益食计划”实践团队成立“百人讲‘食’团”,通过线上线下的“食育课堂”深入中小学和社区推广膳食健康科普,助力健康中国。
图为志愿者胡秦瑞尧正在给“特殊”儿童的家长科普膳食规划
四川农业大学团委实志中心“同心圆”实践团队通过线上普通话趣味课堂的形式,为雷波马湖、千万贯乡的小朋友们进行普通话推广。在这个课堂当中,不仅引导小朋友学习普通话的知识,还融入了耕读教育的内容,让小朋友们在有趣的线上互动当中,既学习普通话知识,又了解我们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心圆”实践队通过全国39支支教团,向垫江、临江等地铺开线上课堂,向各个地区的农村儿童展开普通话教育,鼓励儿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图为“同心圆”团队通过线上教学形式为雷波儿童进行普通话教学
绘绿色:生态环保共建绿水青山
“您是否了解过低碳生活?哪些事是您知道可以减少碳排放的?”在海南、山西、重庆等10余个省市,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的“同心燃梦,助双碳”先行实践队成员返回家乡,走进社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不同年龄段居民对于“双碳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推行态度,同时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我们团队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统计居民人均碳排量和碳足迹,析因求变、提出对策,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新路径。”团队队长徐灿灿有信心通过实践深化问题收集,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C小队——竹韵碳索团队”正在宜宾蜀南竹海、重庆茶山竹海、大邑稻香渔歌三处研究竹子的生长习性。团队13名成员聚焦竹子极高审美及观赏价值,利用风景园林美术的专业优势,通过以竹为主的配景打造小范围的设计景观,在发挥竹观赏价值的同时,利用其空气净化能力、固土保水能力,有效防止项目区域的水土流失,提升城市生态圈的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实践活动让1600余名川农学子行动起来,围绕环境调研、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目标实现等主题开展实践,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贡献青春力量。
在全国的成都、长春、海口等93个地级市,川农青年学子正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际,发挥专业优势,用多样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深化理论所学,不断增强爱农懂农本领担当。
原文链接:http://www.scgqt.gov.cn/new.html?id=149841